第二千一百一十三章 平定扬州(144)

皇叔刘司马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书阅屋 www.shuyuewu.io,最快更新大汉龙骑最新章节!

    刘澜在秣陵只是将一些最基础的科技构想提出来,然后寻找这方面的人才,就比如最简单的交通工具,最初人类所能依靠的交通工具肯定是骑马以及骑牛那么再发展就出现了马车继续发展一直到自行车然后是汽车。

    而刘澜现在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告诉工匠们我们不只是可以考双脚才能走路,还可以骑马,那么接下来驯化培育工作就成为他们的首要工作,但是他们还有另一个任务要完成,那就是去研究下一级的科技树,并不断将科技树升到顶级。

    刘澜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很大,但又几乎没有,就好像火药,他只是招来了一些术士,让他们研究火药,而这些科研人员最终能否研究出火药来连刘澜自己都不敢确定,就算是研究了出来,那么是最终走向火器的科技树呢还是会走向烟花的科技树,同样是未知的。

    刘澜对于科技的提升考虑的比较多,他最希望的还是双腿走路,所谓厚积薄发,刘澜现在的目的就是夯实基础,打牢底层科技,再简单一点就是发掘培养工人和研究人员的土壤,只有出现更多的工人,那么就势必会从量变到质变。

    说白了现在是根本就没有这个基础,就拿冶金来说,还是以铁匠为基础,而将治下所有的铁匠聚集起来,也不超过千余人,这样的数量,再发展几十年都不可能在冶铁冶金上取得任何的进展,而其他的方面道理同样如此。

    这是这个时代社会结构组成所造成的,百分之九十八甚至是九十九都是农民,这么可能会在其他领域能有什么太大的发明和进展,最典型的例子,就连玉器漆器和瓷器工匠都少的可怜,这些行业又这么可能会出现一个快速的发展?

    现在这些行业整体得到发展,刘澜对工商的鼓励有着很大的功劳,但也同时在田地的管理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他限制土地兼并,但又鼓励庄园主出现,而失去土地的百姓可以选择佃农,但除此之外,商人工人也是他们的选择。

    刘澜在沛县就提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理论,不管是限田还是土地兼并,他能做到的非常有限,但是他能做到的一点是他可以为失去土地的百姓提供足以生活的工作机会,他们或许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却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从农民变成工人或者商人。

    刘澜不敢保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哪怕只是让百分之一的人成为工人和商人,那他就已经很满足了,虽然他取消了商籍工籍,但真的要把耕种的百姓转变成工人和商人,还是有点困难。

    有些时候刘澜甚至考虑直接派部队去做工人了,但这根本就不现实,所以他只能加大宣传力度,然后提高工人和商人的待遇,最少要让这些地方的条件比一些小自耕农种地得到的多,那么或许会吸引一部分百姓前来务工,哪怕只是在农闲的时候。

    刘澜很清楚改变思想和观念是漫长的一件事情,而要让他们接受就更需要时间,但总会有吃螃蟹的人,积少成多,何况秣陵已经开始出现工校,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在学校中,去招收学生。

    虽然效果并不是很好,首先是学生不多,其次是老师没有,学生不多很好理解,没人会来专门学习某一个行当,同时也没有哪一个老师傅愿意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外人,不管刘澜如何强调工商推广工商,小农经济却依然是最大的阻碍。

    最简单的来说,那些优秀的玉匠,就始终是一副只传内亲不传外人的态度,甚至是传子不传女,刘澜想让他们广招学生,压根就是妄想,哪怕你拿着刀子逼他们,他们也不会妥协,而类似的情况几乎遍布每一个行业。

    每一个行当都有着他们自己固有的生存之道,而这样的生产之道已经形成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刘澜给予他们身份的认可,地位的认同,让他们不再遭受歧视,可这并不等于他们事事都要受刘澜摆布,更要把家族的手艺拿出来外传。

    这本来就是他们自家的生存技能,这一技能也许是下三滥的手艺,可最傻能够让他们的后世子孙吃穿不愁,而传授给素不相识的外人?凭什么?更何况一个行当从事的人越多,那他的生意就自然会走下坡路,本来就是赚点养家糊口的的生活费,到时候可能连最简单的温饱都无法保证。

    和家学族学的氏族掌握着知识一样,工人们跟他们考虑的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刘澜眼下真正能够大力推广的只有兵械厂和一些他能够控制的手艺行当,但比起传统的工匠们,刘澜反而相信他控制的这些行当,才是未来的生产趋势。

    玉匠、漆匠已经传统的那些工匠们恪守着家族的传统,刘澜不会强求,但是秣陵大力发展的瓷器行业,势必会在未来蓬勃发展,在豫章刘澜已经派人寻找,并且经过他自己的确定,景德镇已经被招到。

    只不过此刻他的名字叫做新平镇,而刘澜已经招募到了一批瓷器匠人,他们之中不乏越窑的工匠,而这些人都已经踏上了前往景德镇的路上,未来这里将会成为与后世一样的瓷器之都。

    风气是要引导的,既然在传统的行业刘澜做不到,那么就在一些新的行业中去推广,虽然不知道效果会如何,但只要能像军械场那样,每年都会招学徒,学徒跟随老师傅进行学习,只要能成功,那刘澜就不怕这个行业做不大。

    而随着刘澜大力发展景德镇,对以往的瓷器行业必然会是一波极大的冲击,刘澜尊重他们恪守的传统,但他深知要发展和壮大一个行业,这些传统的思想其实才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最大壁垒,他们的思想不仅不会让这个行业发展壮大,甚至可能还会让这个行业最终消失。

    当然刘澜也不是什么样的行业都会下这么大的功夫去硬性推广,效果不一定会好,但是不这样推广,那任何行业都不温不火,没有办法,这是个漫长的工作,不断的引到不断的将工匠们输送进来,日后这个行业才会有一个稳定的发展。

    当然要稳定,没有什么能比利益还要吸引人,徐州当年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不就是因为徐州有个糜家的带头作用嘛,而眼下要推广一个行业,你说的天花乱坠,都没有用,可让百姓们看到从事这个行业确实有利可图,那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茶叶如此,因茶叶而产生的瓷器茶具同样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刘澜会寻找景德镇的原因,原来瓷器如此赚钱,而传统的越窑,其实这个称呼并不准确,毕竟越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但是因为地处上虞一代的瓷器工艺已经对外销售,因地处上虞,乃古越之地,所以当世之人习惯性将其称之为越窑,但其却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官方称谓,但日后刘澜如果真的拿下了会稽,那肯定会搭理发展当地的瓷器,所以越窑这个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刘澜,因为最初只有他这么称呼,可以说是他一手打响了越地瓷器。

    越窑本来就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作坊,而因为茶叶带动茶具,瓷器毫无疑问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器物,大量的瓷器被生产而出,带动的合作是瓷器一个行业,行业的火爆再加上刘澜的推广,年轻人开始选择成为一名瓷器匠人,这是行业的带动,也是这个行业成功的关键,刘澜不敢说自己对这个行业起到了多大的功劳,但是没有他的话,瓷器还要在黑暗中不知走多少年才能穿过黑暗,迎来光明。

    在眼下的这个年代,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离不开他们这些当权者的推动,没有他们推动,靠行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去发展,那最后只能是越做越小,直到消亡,毕竟这个时代的工业和商业体系是非常薄弱的,以前是因为从事的人少,人少自然就没有什么竞争和冲击,毕竟一张饼就那么几个人吃,哪一个不是吃得肥头大耳,虽然没什么社会地位吧,连绸缎的衣物都不准许穿,但是自灵帝朝就不同了,他们通过买官让很多人都真正见识到了这些商贩们攒下的不菲身家。

    而眼下在刘澜的大力推广之下,所有的行业包括一些新兴行业瞬间涌入人丁从事,而任何行业,在没有拓展新的市场前,他的蛋糕就那么大,甚至因为战争原有的蛋糕已经缩水三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以前的商人们自然就没有吃的那么饱了。

    这场变革,对传统商贩的冲击最大,但是因为新兴的商品越来越多,却又让商业变得更加繁荣,可以说刘澜正在通过他的努力来保证蛋糕越做越大,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会在工商行业中赚的盆满钵满,优胜劣汰在任何时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存法则。

    刘澜当然乐意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分蛋糕,他也相信只要看到了利益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哪怕是飞蛾扑火也愿意从事进来,毕竟没有以前是有着限制,再加上引导所以很多人会对工商望而却步。

    但现在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就算尝试了也不会变成没有社会地位的工商籍,那何不尝试?

    所以现在真正受到冲击的还是那些传统的手工业,而新的行业,却发展的如火如荼,就拿书籍的生产,橘中秘的销售量居然比孝经还多,这在以前能够想到吗?毕竟孝经那可是学习儒经的第一经,在启蒙之后孩童首先学习的便是孝经。

    可不要忘记,真正能够学习到孝经的孩童,又有几家是需要购买的,所以书籍在以前的销售量一直不是很高,哪怕是雒阳的书市,因为受众面的原因,但是橘中秘的畅销,却意味着一场全面的狂欢,因为大多数人都可以看懂,哪怕不识字,也能理解里面的下棋步骤。

    这是将棋推广带来的好处,而橘中秘能够如此畅销,首先是得益于将棋的风靡,这是以前没有的,带动了整整一个行业,而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纸张生产和印刷厂的工人们,甚至已经开始在其他的书籍动脑筋了。

    刘澜并不认为还有什么书籍能够达到橘中秘的效果,当然刘澜忘记了还有一部书,那就是他凭借记忆和自己对茶叶的一点见识写下的大观茶论,当然上面的内容与徽宗的大观茶论有着天壤之别。

    只不过刘澜在里面借鉴了很多徽宗的内容,可以说其中的内容非常的精细,不管是对煮茶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是对茶具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茶具的提出,更是带动了茶具的销售,虽然在此之前茶具的销售已经非常火爆,但是大观茶论的出现,却也带领了一波风潮,虽然不似橘中秘那般销售火爆,但是在品茶人中,大观茶论的销售统一火爆。

    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一度走向了一个误区,在茶叶中放置香料,但这些都在大观茶论中被狠狠的批评了,茶叶自身的茶香足以保证茶叶的香醇,而除此之外,刘澜借徽宗七汤之法,更是把品茶之法描述到了一个十分具体的地步。

    对于橘中秘,如果很多人是惊为天人,原来将其还可以这样下的话,那么大观茶论的出现,则让品茶人恍然大悟,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却让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感受,一个是让他们看到了将其的另一面,对将其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而大观茶论则也有着一点相同之处,都是教给世人茶叶是这样品地,而他们的品茶之法,不仅是多余,而且还糟践了茶叶,浪费了它的醇香与天然。